黑格爾是一個世紀以來所有偉大哲學的源頭,諸如馬克思主義哲學、尼采哲學、現象學哲學、德國存在主義哲學、精神分析哲學;他首開先河,嘗試對非理性進行探索,並將之融入一種更加開闊的理性,而這依然是我們本世紀的任務。

他是這種理性的發明者:比知性更具領悟力,能夠尊重心理現象、各種文明、思維方式的多樣性和獨特性。能夠尊重歷史的偶然性,卻並不打算為了將它們引向其自身的真理,而掌控它們。

因為我們在這唯一的生命裡、在這唯一的作品裡找到我們所有的對立。對黑格爾做出一種闡釋,便是針對我們這個世紀所有的哲學、政治和宗教問題進行表態。

克爾凱郭爾,所思考的乃是晚期黑格爾,將歷史作為一種邏輯的可見發展來處理,在諸觀念之間的關係中尋找對諸事件的最終解釋。個體生命經驗服從於諸觀念自身的生命,就像服從於一種命運那樣。

1827年的黑格爾所提供給我們的充其量只是一座「觀念宮殿」,所以歷史對立皆被克服,但僅僅通過思想而克服。晚期黑格爾已經理解一切,除了他自身的歷史處境;他通盤考慮一切,除了他自身的生存,並且,他提供給我們的綜合並非一種真正的綜合,恰恰是因為它假裝不知自身是某一個體和某一時代這個事實。

1827年的黑格爾易被指責為唯心主義,1807年的黑格爾則可免受這種指責。《精神現象學》不是一部單觀念史,而是一部精神之形形色色表現的歷史,此精神存在於習俗風尚、經濟結構、法律制度,也存在於哲學著作。該書重新把握總體歷史的意義,描述社會實體的內部運動,而不是用哲學家們的辯論來闡釋人性的種種歷險。意識最終等同於其自發的生命並恢復對自身的占有,那或許不是一種哲學,而可能是一種生活方式。

馬克思與黑格爾之間的真正辯論無關乎諸觀念和歷史之間的關係,而毋寧說涉及對歷史運動的看法——對於1827年的黑格爾來說,它完成於一種等級制社會,唯有哲學家可參透其意味,而對於1807年的黑格爾而言,它或許完成於人與人之間一種真正的和解。

之所以可以談論一種黑格爾的存在主義,他並不打算進行概念之間的串接,而是企圖揭示人類經驗在其所有區域裡的內在邏輯。他不再像《純粹理性批判》裡所做的那樣,僅僅去弄明白科學經驗在怎樣的條件下成為可能,而是要以一種普遍的方式搞清楚道德的、審美的、宗教的經驗如何成為可能,在於描述人在面對世界、面對他人時的根本處境,在於將宗教、道德、藝術作品、經濟制度及法律制度皆理解為人逃避或面對其狀況的種種困難的方式。

此處的經驗不再僅僅是康德那裡的我們與可感世界之間純靜觀是的接觸,詞語重新獲得在平常的語言裡當一人談及其經歷時所具有的那種悲劇性共鳴。這不再是實驗室的試驗,而是對生命的檢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ife Talker 的頭像
    Life Talker

    Just talk so I won't break down

    Life Talke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